梁迅玮 发表于 2024-4-6 17:12:08

广东省,东莞市梁氏——宗支源流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东莞市境内繁衍的梁氏居民有梁文奎等支系的裔孙,主要分布于:常平镇板石村等地。  梁文奎支系  梁文奎是梁康伯第65代孙,克登之子,梁充之孙,乃常平镇板石村梁氏的开基之祖,已繁衍29代。梁文奎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中进士,先在吏部任职,后授朝散郎左藏库。为纪念文奎伟绩殊荣,后世族人特尊文奎宗支的堂号为崇桂堂。  梁文奎于清朝嘉定三年(1210年)至东莞游学,认为常平乃五龙汇聚之地,板石祥云千集,风景秀丽,便筑“迎翠楼”以为讲学之所,并与其弟文壁定居于水滨,建立梁氏大宗祠。梁文奎、梁文壁、梁诩均是叔侄兄弟,同朝进士,被时人称为“梁氏三杰”,饮誉岭南。文奎卒后入本邑儒学六君子堂和乡贤祠享祀。牌位立于广州千乘侯祠,与珠江祖叔鱼同享祭祀。  宋朝末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占据中原,把当时只有六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禺赶至新会崖山,由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自尽。当时钦授岭南道都总管府总管的梁文奎长子梁琏,因拥护宋帝赵晶于崖门与元兵作对,板石村即被元兵荡平。过了一段时间,才逐渐得以恢复。这段时期,文壁的子孙已转徙东莞两头塘另行开基。文奎的次子梁瑜也定居于东莞西门梁家村,梁瑾定居于绿兰,其孙辈分居于温塘、罗村。明初开始,板湖、莲塘头、漆木桥、南栅、白石岗、木棉头、两头塘、南坑至深圳、宝安、博罗、增城、惠州均有板石分散出去的支系。据谱载:板石新旧两村之共祖为十二世祖梁昌安。昌安有五子:梁衫,梁禅,梁,梁,梁社。旧围一族,原系二子梁禅。自梁禅开始,又历五代,至第19代梁乐耕率五个儿子十四孙于斯土定居,始繁衍成旧围一族。按推算,梁乐耕应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余年,也可以说,二百年前,旧围整个村实为一家。后经清朝、民国两朝,板石村几经战乱,十三世祖梁的后代才于南侧另建新村(新围)。  板石村是因有一块约60多吨的巨大石板卧于村口而得名,是为文奎家族的发祥地,是东莞市常平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下辖旧围、新围、霞村、南埔、吴屋5个自然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梁氏则聚居于新围、旧围,均为文奎后代。目前新闹151户共499人;旧同145共466人。  东莞市梁氏除以上支系外,还有部分村落的梁氏始迁祖名讳及源流有待查考,如:横沥镇木棉田头村,虎门镇西畔村、东风村、太平村、沙角村、先锋村、黄草朗村,万江镇新村,太朗镇梁头村,清溪镇铁松村,麻涌镇麻仁村、大盛村,常平镇梁屋村,厚街镇白石坑村、双冈村、赤岭村,石褐镇梁客村,虎门镇冈村、九宁村,沙田镇大流村、横流村、大握村,石龙镇黄家村。  人物简介  板石村  梁瑜 字世宝,号维璋,文奎之长子。南宋时,以保障功授岭南都府总管。  梁琏 字世珍,号敬庵,文奎次子,宋以保障功,授岭南都府副总管。  梁细 字十官,号云涧,袭父梁瑜任岭南都府副总管。  梁材 字则宫,号虚白,文奎之孙,任南宋学官、国子监助教。  梁以梅 号雪翁,文奎第6代孙,元朝时曾任副金判。  梁颢子 文奎第7代孙,元朝时候,任县尉,其三子以大,曾在元朝中书行省任职,参政治事;第四子则为元朝枢密院判;三、四、五子对元皇廷曾有过保障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东莞市梁氏——宗支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