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蓢村是经济特区深圳市宝安区的一个行政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哨所。远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正统元年(1436年),始迁祖梁元琮及其四个儿子梁清佑、梁清祚、梁清真、梁清泰等人,从广东东莞常平镇前来拓荒开基,谋生落居。随着其子孙的不断繁衍增多,人丁兴旺,村落逐渐形成。因小村后山长满茂密的松树和李树而得名李松蓢村。开村500多年来,全村均为汉族梁氏,同属梁元琮的后裔。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李松蓢全村约有600多个村民,其中男丁260多人,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青壮男丁长期在外打工,但都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住的全是矮小破瓦房。有一首民谣描述当年村民的生活状况:“十年九旱闹饥荒,地贫人穷家无粮;夏无蚊帐冬无被,有女莫嫁李松蓢。”全村群众大部分人长年吃杂粮充饥,生活十分艰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松蓢村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提高。特别到了1986年,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深圳列入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后,李松蓢村和元琮家族在富民强国政策指引下,通过开发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和智力资源,筑巢引凤,经济结构已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转变成搞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村民基本上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先后创建了上蓢、下蓢两个工业园。到了2003年,在工业园区内,先后建起厂房70栋,面积达25万平方米。前来投资办厂的有香港、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以及省内的深圳、揭阳、梅州、高州等11个省市20多个市县客商。李松朗村的人口迅速增加,2003年末有28700人,其中外来劳动力28000人,标志着李松蓢村正朝着城市化道路迈进。 改革开放以后,李松蓢全村大街小巷全铺上宽广平坦的水泥路。街道两旁绿树成荫,临街铺面全是商店,超市、旅馆、餐厅、酒楼、美容美发室随处可见。电话亭、报刊亭、邮电所、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也星罗棋布其间。如今的李松蓢村就像个城市一样,样样俱全。普通的村民已住上几辈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别墅小洋楼,不少家庭已置有小轿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活环境和村民生活方式与大城市居民没有什么区别。200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235万元,工业结汇总额达221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9542元。实际上已达到小康水平。1998年至2003年,李松蓢村多次被深圳市评为文明村、卫生村、花园式单位。2004年8月17日,李松蓢村改为李松蓢小区,标志着李松蓢己由农村转变为城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近几年来,先后兴建了文化室、图书馆、灯光球场、文化公园,还有20多间民营的放映室、桌球室、计算机网吧、卡拉OK沙龙。1997年重修了“梁氏宗祠”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每年春节请外地粤剧团前来演出,逢重大节日都举办拔河比赛、健身操大赛、歌咏比赛、篮球比赛、象棋、扑克比赛等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村民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物阜民丰,娱乐升平,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李松蓢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短短的几年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李松蓢村今非昔比前后两重天。 (深圳李松蓢村梁日明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