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深圳市长梁湘(20) 邓小平离开深圳之后,梁湘就把这件事情在市委常委会议上作了汇报,又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作了动员,要求负责基建的官员,务必抓紧工作;希望有关单位密切配合,互相支援,确保深大第一期工程高速度、高质量地进行。 梁湘去北京开会,也挂电话回来询问深大工程进展的情况。 梁湘充分预见到,深圳大学的兴办在特区智力素质建设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4月,是南方多雨的季节。 珠江口一带下了倾盆大雨,积水淹过了路面。梁湘会同基建、规划、财政、物资等部门的负责人,冒雨来到深圳大学建筑工地,检查工程情况。 雨下大了。在漏水滴滴的工棚里,工地人员埋怨钢筋、水泥、木材缺乏。“没米下锅,工期保证不了。”主持基建的罗章忧心忡忡地如实汇报。 梁湘对同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要把家当统统拿出来,还要立即派人去组织货源。” 人们眼看市长冒着风雨来到工地,衣服也淋湿了,心里很不平静,一再向市长保证:在8月底前拿下这项工程。 深圳湾畔响起了沸腾的鼓点。入夜,工地上一片灯火通明。 秋天来了,田水盈盈,禾苗还是一片青绿,欣欣向荣。 深圳湾畔披上了金色的朝霞。一幢幢白的、蓝的、黄的、粉红的呈Y形的、呈X形的、廿字形的结构新颖、巍峨亮丽的大楼在晨光中崛起。雄伟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整排的宿舍楼群,漂亮明朗的饭堂,勤工俭学的厂房、商店……神话般地呈现在眼前。 9月26日,深圳大学第一期工程落成。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学巍然矗立在深圳湾畔!梁湘感到宽慰:鹰的另一只翅膀也强劲起来了。不过,他还有一个超负荷的压力:“鱼骨天线”。 在深圳的各种建筑物上,耸立着一根根电视天线。没想到这么小小的一根“鱼骨天线”,却引起了复杂的风波。 深圳同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咫尺天涯。香港方面在新界设有四个功率强大的电视转播站,把整个深圳覆盖在电视微波之下。在深圳很难收到内地的电视节目,偶尔收到,也是图像模糊,听不见声音。 这里的居民下班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收到的尽是香港电视,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音色甚佳,而且是“全天候”播放,一天24小时不停。华灯初上,街道静寂,行人稀少,人们都躲在家里看电视去了。 电影院的票卖不出去,中央歌舞团、京剧团来这儿也不卖座,香港电视显示出莫大的魅力。这是为什么? 《羊城晚报》上刊登有趣的文章。有人指责说,香港电视大多是资产阶级黄色的东西。一位省领导履新伊始,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发出全省都要拆除鱼骨天线的禁令。也有人说,据统计,香港电视黄色的东西并不多,也不见得全是坏的,问题是我们的电视台拿不出好节目,观众不喜欢看…… 干部们心里明白,执行这条禁令甚是艰难。这是“世界两大阵营”形成后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几十年过去了,禁住了没有? 梁湘也感到问题棘手,焦虑不安。 1983年的一次市委常委会议上,梁湘把考虑已久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说:“现在我们的干部群众,白天为建设社会主义特区而辛勤工作,晚上坐在电视机旁看的是香港电视。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香港的电视都是坏的。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香港电视绝不会宣传社会主义。不过,采取行政手段只可以拆除物质上的鱼骨天线,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好节目来取而代之。特区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啊!”他的意见得到常委们的一致赞同。 建一个电视台要近亿元。国家没有投资,钱从哪里来?梁湘主张:“从地方财政拿钱、节衣缩食、掏尽腰包也要办自己的电视台。” 筹建电视台的班子很快就组织起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筹建工作进展不快,梁湘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台址问题被卡住了。 梧桐山苍翠葱茏,宛如一头雄狮,雄踞在边境线上,接收北京、广州等地电视微波信号电视差转塔,巍然耸立在浓茂翠绿的山峰上。山脚下有一大片开阔的田野,青草茵茵,流水潺潺,景色宜人。这是建深圳电视台的理想地方。电视台筹建组跟另一个单位都在争这块地。这个单位说这块地他们早已选定,双方争持不下。 也许这块地有山、有水、有灵气,这个单位怎么劝说都不情愿放弃这块地。 一天,梁湘来到这块有争议的空地察看。这里,离闹市较远,环境比较安静,又紧靠梧桐山上的内地电视差转台,用作深圳电视台台址比较合适,还可以节省国家的投资;那个单位没有那块地也不会影响它的大局。他在市委常委会上作了汇报,最后市委决定把这块19600平方米的土地划给了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