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理痛症 - 李老师13737037627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桂平市西山镇佛荔村:梯田油菜花海引客来鲜味美食城欢迎您的光临!鸽天下美食欢迎您!西山假日大酒店宴会中心欢迎您!专业调理痛症 - 李老师13737037627
查看: 1042|回复: 14

华夏居民迁徙史略

[复制链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发表于 2024-3-17 20: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迁徙,对于人类来说是居民(一个氏族或者一个家族)从某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生活的历史记载。纵观历史,造成居民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共性(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共性原因,一般是居民的迁徙都是与某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是灾害、战乱或政治原因;个性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家族来说,都没有一定的规律,“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在没有灾害、战乱或政治原因的情况下,人类选择背井离乡,无非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和生活。
中国从西周起实行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主贵族通过胙土、命族、赐氏,百姓聚族而居。战国以后各代,由于政府的强制迁徙,或为了躲避战乱,或为了仕宦、戍边、避仇,他们流落异乡,落地生根,创业发展。原来同一氏族民众,通过迁徙,流布全国各地和海外各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华夏居民迁徙历程
(一)秦军北战南征居民首次大迁徒
战国时期,秦始皇通过战争,先后消灭韩、赵、燕、魏、楚、齐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嬴政帝委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人侵扰,收复河套地区,实现向中国西北边疆的开拓。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立了九个郡,管辖新设34个县。在这些地区,留驻军队,新派行政机构人员,随后秦始皇采取了大规模移民的措施。两次迁徙,有近30万人迁入河套地区。
随后,秦王朝向东、向南扩展。据西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遣尉屠睢率军五十万,分兵五路,浩浩荡荡向岭南进军。秦军的第一路从广西北部的兴安县,直下桂林,正面和广西西瓯部落作战;第二路从湖南省江华向南进发,插向广西贺州一带,在侧面和西瓯部落接触;第三路是越过骑田岭进入广东省西北部,沿连川江南下,直达番禺;第四路军从粤赣交界的大庾岭进入粤北,直接和南越部落作战;第五路军则结集在江西省的“余干之水”(今上饶江),既是控制闽越,又是后援部队。与南越部落作战的第三、四路军,很快占领了番禺(今广州)。随后秦始皇采取了迫使中原人民充当士卒,“丁男被甲,丁女转输”,前来岭南与南越部落和西瓯部落作战,战后全部留在岭南,“滴戍以备之”、“戍边屯垦”。同时采取从中原地区山东、河南等地征调大批移民迁来岭南“与越共处”,把未婚青年女子“以为士卒衣补”。战乱平息后留下大量官兵驻守岭南地区,主要定居于珠江三角洲、东江、北江、桂江沿岸和连接中原的交通线上,繁衍生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避战避乱的居民第二次大迁徒
从汉朝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史称“胡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中国北部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径、渭二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亡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西晋王朝后期,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从而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迁徙浪潮。
“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纷纷越淮渡江,南下避乱。南移的人口往往由大族地主率领,成员大多为其宗族、宾客、佃客、奴婢,还有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东晋初的几十年中,南移的人口连续不断。据统计,北方人口迁到南方的总数为90余万人,大约北方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南迁的,南方人口有六分之一为北方移民。南迁的中原部族与南方居民相融合,促进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步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黄巢起义推动居民第三次大迁徒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国力也随之强盛。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唐玄宗年间(712-756),推行“任人唯贤”和较开明的政策,减轻赋税,使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后期,朝廷政治腐败,官吏贪暴,兵力空虚,政局混乱,皇室、贵族、大官僚和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苛捐杂税繁多,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民不聊生、四处逃亡,爆发了“黄巢起义”。据史料记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和黄巢分别在长垣和冤勾(今山东曹县西北)起义,随后两支队伍汇合在一起,乾符三年九月,王仙芝军攻陷汝州,“东都大震,士民挚家逃出城”。不久,黄巢和王仙芝分别在黄河流域和南方作战五年。黄巢自号称冲天大将军,进入淮南。同年,渡过长江,又向东进军,由浙入闽,最后于乾符六年攻占广州。后王仙芝战死,两支起义队伍合并,人数发展到30万。黄巢起义军所到之处,对统治阶级和富户进行大力镇压,以报平时所受迫害之仇。后来又渡长江北上折回中原,攻陷长安,占领了唐王朝首都。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奋战十年,行程几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在长安建立了政权。黄巢起义前后十年以失败告终。长期的战乱,全国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中原地区一片荒凉,大批人民渡过黄河、淮河流域,一批又一批迁向南方,以求自身生存和出路。在大乱前由于当兵、任官出使、经商、流放等原因暂住南方,而在大乱后因避乱而留在南方落户安居。在黄巢起义军纵横南北作战过程中,许多北方军人因被俘、投降、受伤、掉队等原因流落在南方而成为移民。到唐末,大约有400万移民定居在南方各地,垦田求生存,促使南方人口进一步扩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随北宋朝廷南迁居民向岭南迁徒
12世纪20年代,东北部女真部落逐渐壮大,灭辽后侵宋。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国分兵两路进攻宋王朝,西路攻太原,目标洛阳;东路攻燕京,目标开封。次年底,开封陷落,宋皇帝赵佶和赵桓被俘,赵桓的弟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登极。宋王朝的重建招来金国又一次大规模进攻,次年在金军的追击下,赵构率朝臣、将领向南方迁移,随同大批士兵、王室家族逃入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随后金将完颜兀术渡过长江,直攻临安,赵构又逃向海上。不久金军向江北撤退。由于宋王朝南迁,引发了北方居民又一次南迁。
据资料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国海陵王为了实现灭宋的图谋,率文武大臣进入河南,准备进一步南侵。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开始接纳北方移民。六月,淮北民兵崔唯夫、董臻等率万余人南迁。九月,均州武钜招纳到来自金界的忠义、旧朋2万余。泗州的官吏百姓渡过淮河进入宋境。”“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金军反攻进入淮南。当地人民被迫撤往江南避乱,数十万流民进入江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枢密院报告:“两淮渡江人民主要在镇江、平江、建康、江阴、广德、嘉兴、湖、常、衙、信饶等府州,人数甚多。”《宋史》载:“关于随二王迁闽、广的人数,自福州发舟入海时,计有正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1万。”赵昺迁厓山时,官、民、兵还有20万人。“大约有二、三十万官、民、兵由福州南行,逃往岭南两广一带。”自靖康元年(1126年)起,为了逃避金军入侵和战乱,有一批又一批的北方居民涌入岭南广东、广西、福建各地区求生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明朝初期屯田决策引导灾民迁徒
元代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上水旱蝗疫不断,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便揭竿反抗元帝国统治。元至正元年(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农民反元起义。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徐寿辉在蕲州起义。其后十余年,起义军与元军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定都北京,元帝出逃漠北,兵乱结束。期间,黄河淮河多次缺口,使中原之地“湮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洪水泛滥,“连年水旱、田禾不收”,“连年饥谨、民不聊生”。
明朝洪武初年,由于人粮剧减,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人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政权。朱元璋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泉、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作出移民屯田的决策,出现民众、军籍移民的大迁徙。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实行“用军屯种”,形成民众、军人及其眷属为迁徙主体、戍守和屯垦相结合的迁徙方式,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历时近50年,迁徙移民高达1100余万人,其中军籍迁徙人口为400余万,占当时全部军籍人口78%,占移民总数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郑和七下西洋与居民海外迁拨
到了明朝,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富强的国家,一些外国使臣、商人经常到中国访问、贸易。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国家的联系和弘扬国威,明成祖皇帝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编者注:实为南洋与印度洋部分地城)。
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经过精心筹建,组成第一支有208艘大船的船队,招募众多水手、翻译、修理工、医生、伙夫,加上随行将士共约27800人,随船装载的除自备的粮食、淡水、药材以及日用器具外,还有大量的绸缎、瓷器等中国特产,作为赠送给各国首领和贸易品。经过近三年的艰辛航行,在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率领船队返航,满载而归。第二次出动船队48艘,将士30000余人。其中最大的船长444尺,宽18丈,可容纳1000余人,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只。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包括今越南南部占城、真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满刺加、吉兰丹、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勃里(今印尼)、锡兰山、溜山(今斯里兰卡)、琐里、柯枝、古里(今印度)、忽鲁漠斯(今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今阿拉伯半岛)、卜刺哇、竹步、木骨都束、麻林(今非洲东岸)等。他为中国发展与当时“西洋”各国的友好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伟大的功绩。“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多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郑和下西洋吸引了大批的中国人迁徙东南亚,为华侨开拓东南亚提供了人才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清朝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居民迁徒
在明末清初几十年间,“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由于连年战争,瘟疫和天灾又接连发生,引发社会动乱,以致人口大减,“千里良田鞠为茂草”。面对这种状况,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巡抚张德地以四川历史上曾大量招民垦荒为理例,请求清朝廷实行扩招垦荒范围,鼓励湖广等省农民进川垦荒的措施。康熙十年六月,川湖总督蔡毓荣又提出“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的建议。清王朝采纳了这些意见和建议,采取了安民抚民、发展生产的治国方针,发出“移民垦荒”的诏令,鼓励外省籍人入蜀安家落业。这一治国方针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的相继实施,兴起了居民迁徙四川的浪潮。在这段时间内,迁徙的居民以湖北、湖南为主,以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为辅,涉及14个省。据有关史料统计,在“湖广填四川”之前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四川人口只有50万。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全川在籍人口增至98.7万,乾隆元年增至326.7万,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至2070.9万人。乾隆中期,迁徙人川的占四川全部人口的60%。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川人口达到500万人,全国人口为2.3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国人口为3.7亿,为明末的1.7倍,这时四川的人口高达2000万。据专家统计,在当今四川人口中,重庆有85%、成都有70%、山区有50%-60%,是清朝时期迁徙入川的居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太平天国运动促进居民迁徒交融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反抗清政府,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奋战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在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中,安徽全省、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和江西北部是受战争蹂厢最惨的地区,加上灾荒、瘟情,大量居民出于避乱而背井离乡,人口的锐减。一向以地少人多著称的苏州府和常州府金匾县的人口数,1830年时分别是341万人和26万人,到1865年已分别减至129万人和14万人。为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清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招垦,地方设立招垦局或招垦分局,制订各种优惠的招垦政策,鼓励和吸引各地移民前来垦荒。受这些保护性优惠政策的吸引,一批又一批移民从湖北、湖南、河南和苏北等地,陆续迁移到苏南、浙江、安徽和江西,在荒芜而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太平天国战后大量被裁撤的湘、淮军士兵和遣散的太平军战士,迁人战后江南地区。据统计,战后苏南地区接纳迁徙人口160~260万人,主要来自安徽、湖北和苏北,外省移民约占100万人;浙江省大约接纳了132万人;安徽省接纳的迁徙人口最多,约有264万人。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对于饱经战乱之苦的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战后的重建注入了新的生力军,他们对江南城市的复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解放战争和屯垦开发促进迁徒交融
19458月至1949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进行了解放战争。从1947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9月至1949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49423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渡过长江,攻占南京。随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人民解放军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摧毁了国民党各级政权,蒋介石集团退出了大陆。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解放战争和屯垦开发,出现了新的居民迁徙。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戍边建设。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来自全国各地的驻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1954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兵团已成为拥有245万从业人员,下辖14个生产建设师,174个农牧团场,1805个工交商建企业,分布在全疆14个地、市、州境内的特殊组织。
2.北大荒建设的官兵移民。在解放战争刚转入战略反攻时,高瞻远瞩的共产党人打出“移民垦殖”这张牌。一批批军人被动员起来,纷纷走向农村,走向荒原,走向日本开拓团溃退时扔弃和破坏了农田、废墟……开发北疆的重任又一次落在经过战火考验的专业军人肩上。19541月,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集体转业,组成八千官兵的垦荒大军,从山东广饶北上,挺进以沼泽地闻名的三江平原。在松花江两岸组建农场。这是北大荒第一支集体转业的“移民大军”。1954年至1956年,经中央军委同意,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命令铁道兵七个师的复转官兵,近两万人马来北大荒安营扎寨,开荒造田。19581月,中国人民解放年七个预备师近二万官兵转业,从祖国西南、中南地区来到北大荒农场。19583月到5月,短短三个月时间,十万名穿军衣的“移民”,从祖国各地,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离队北上,向北大荒挺进。
3.南下工作团安家落户南方。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告捷,全国解放在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挥戈南下,解放并接管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6省。此时急需大批干部,以开展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四野”研究决定吸收一批平津大、中学生参加军队,随军南下开展工作。这个决定得到党中央批准,2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组建了南下工作团,向长江以南各地区进发,配合正规部队的军事行动接管各地的政权,筹粮支前。后来一野、二野、三野都组建了南下工作团,形成与正规部队并驾齐驱的又一支十万南下大军。这是一支特殊的大军,革命与建设双肩挑,参与新政权建设,安家落户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梁氏网站

GMT+8, 2024-11-23 09:04 , Processed in 0.06065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