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供后人借鉴。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者,不乏成大器之人;达官显贵,商贾大亨,也屡出纨袴败家之子。究其原因,确有令人深思反省之处。 辽宁安东泊子村梁氏,原籍山东省蓬莱市解宋营镇五十里堡村,全村约二百户人家,除了赵姓外,可谓第二大家族。梁氏和其他家族一样(是指由“文”字辈而后到“学”字辈)也经历过朝代兴衰、政权更迭和人间沧桑。 先祖有鸿鹄之志,望后人有济世之材。曾高祖梁仪生于乾隆年间,从其留下的家谱排字“树文维志学,茂盛可治中,成先开国智,富贵大有年”来看,是拟于诗书礼仪传家,希望后人或为官以安邦定国,成栋梁之才;或经商以发家致富,成商贾大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有志之人,并颇具有文墨,且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这更是难能可贵之处。 然若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纵有鸿鹄之志,旷世之才,也无济于事。而且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人只有汇集到历史的洪流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若有推波助澜之才,则尽可以大显身手。然而这需要胆识、谋略、知识和才华,非常人所能为。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进步,资本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得“不安分”起来,纷纷出外谋生,或去打工或去经商学做生意,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其中,以山东广大贫苦农民为代表的“闯关东”热潮兴起了,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山东骡马套”的说法。 在梁氏家族中,以梁文升和梁文举为代表的这一代人,则汇入了这一历史洪流,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但其中的艰难困苦,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梁文升自幼在家务农,成年后去安东经营“铜匠铺”,五十岁左右病故。 梁文举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四年私塾,于15岁随其表兄(段家村)乘木帆船去盖县(今辽宁省盖州市)。由于当时没有交通工具,由盖州步行到安东(现丹东市),当时的艰险可想而知。由其表兄担保,介绍到安东前聚宝街“长隆盛”学做生意。离家七年后,于22岁才返家娶亲,在当时可谓少年有志,不畏艰难困苦。 由于收入逐年颇丰,且克勤克俭,就在老家买了七十多亩地,并翻盖了两幢正房、两幢厢房,因此就成了当时五十里堡村的殷实大户。 他不但个人发家致富,而且还乐于助人,有求必应。在他任长隆盛银市经理期间,曾先后将街坊邻居和亲朋的子弟约四、五十人带到安东,谋求职业。后来这些人,大都有了一定的地位,并有七八个人在当时发了财。因此,他在村里威望高,很受尊敬。 梁文举还把两个侄子维乐和维善带到安东,衣物均由他负责,并做保将其分别介绍到“双合栈”和“双合义”(当时,两者都属于安东有名气的大商号)。兄弟两人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均有了一定的地位。维乐被提为中上层职员,维善被提为副经理级的高级职员。由于他们仍是省吃俭用,均有积蓄,从而在老家买了六七十亩地并盖了新房。这是维乐、维善兄弟二人在经济上的红火时期,也是梁氏家族的红火时期。 梁文举虽然将其子梁维经带到安东学做生意,也介绍到大商号“长顺玉”绸缎百货店,被提为账房先生,但他只干了三年,即回家务农了。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进而又于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引发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于蒋介石实施消极抗战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梁氏家族的家乡也未能幸免。在1937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赶潮水集时,日伪军突然侵入,几十名无辜百姓惨遭枪杀。此后于1938年春,梁氏家族也起了变化,即文斗家搬到烟台居住,家族内14岁以上的男孩,离开校门,走出家门,均由维乐做保进入社会谋生。裔孙梁志海在安东“玉合隆”学做生意,梁志江(巨波)在烟台“永源”船行学做生意,梁志湖到安东“丰裕同”学做生意,梁志汇到安东“和兴益”学做生意。但这条路在当时的年代,实际上已走不通了,为时不久都失业了。在经济上火红过的梁氏家族却逐渐衰落了,家族中的成员也分散于各地,各自找出路。虽然在这近二十年的战乱中都受尽了千辛万苦,但没有一个人投靠日伪军和国民党,没有一个人为反动派帮凶残害同胞,这是我们梁氏家族的骄傲。 辽宁丹东市金属材料公司梁春清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