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理痛症 - 李老师13737037627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桂平市西山镇佛荔村:梯田油菜花海引客来鲜味美食城欢迎您的光临!鸽天下美食欢迎您!西山假日大酒店宴会中心欢迎您!专业调理痛症 - 李老师13737037627
查看: 245|回复: 0

历代文献中的姓氏记载

[复制链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85
发表于 2024-7-28 2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代,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姓”和“氏”完全汇合不分,并且自天子以至庶人都有姓。顾炎武《日知录》中指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
  西汉童蒙识字课本很多,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史游《急就篇》,共2016字,开头五句是:“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之务之必有喜。”正方列举132个姓,每一个姓下面再加两个字(复姓则加一个字号,成为三字句:“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这132个姓,可以说就是汉代的“百家姓”。
  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中,专门讨论了姓氏问题。东汉末年,王符《潜论•志氏姓第三十五》和应劭《风俗通•姓氏篇》都收录了当时的数百个姓氏,并注明了它的来源。
  《风俗通•姓氏篇》原书三十一篇,包括姓氏篇。今仅存十卷(篇)。宋陈彭年《广韵》、王应麟多引用了《风俗通•姓氏篇》的资料。原文大约在宋元之交散佚,所幸明代《永乐大典》字韵中,载有《风俗通姓氏》的节本。从《风俗通姓氏》与《潜夫论》两部东汉文看来,当时常如姓氏共六百多个。来源分为九大类:
  (1)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如唐、虞、夏、殷;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司寇;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
  9)以职务的称号为姓氏,如三乌(大夫)、五鹿(大夫)。
  校对古代汉字姓氏的各种情况,跟上述说法是基本相符的。
  此后一千多年来,产生了许多专门的姓氏辞书。如南朝宋有何承天撰《姓苑》十卷,南朝齐有王俭撰《姓谱》二十六卷;唐代有张九龄撰《姓源韵谱》一卷,林宝撰《元和姓纂》十八卷;宋代有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篇》二卷,邵思撰《姓解》三卷,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明代有陈湘撰《姓林》五卷,陈士元撰《姓纂》十卷,夏树芳撰《奇姓通》十四卷,凌迪知撰《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六卷;清代有陈廷炜撰《姓氏考略》一卷,黄本骥撰《姓氏解纷》十卷,张澎撰《姓氏寻源》四十五卷。这些姓氏辞书对人们查考读音、字形、来源、演变、分布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汉代以后,在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了姓氏的族谱和家谱。公元220年,曹丕嗣位当了魏王,建立九品中正制度。这是汉代察举制度。所谓九品中正制度就是中央政府中选定一些大族名士的官员,按照各自的籍贯,兼任本州本郡的中正。中正负责察访散居各处而籍隶本州本郡的士人。还要根据家世,定为九品。这个办法成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它对于维护士族门阀起了重要作用。由此产生了官方主持制订的家族谱系。北朝颜之推作《观我生赋》自注说,中原士族随晋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东政权制订了《百家谱》。
  晋孝武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传谱学。,贾氏《士族谱》抄本藏于官府,由专人掌管。并且有谱学专家来鉴别真伪,防止冒滥。东晋政权的官吏,主要由这百家士族担任。
  梁武帝从整理士籍入手,依据东晋贾弼之《士族谱》、宋刘湛所修《百家姓》,设立谱局,改定《百家谱》,共八十卷。东南士族另立一部。由此分别确认了南朝百家士族和东南当地士族的谱系。
  北朝也崇尚士族门阀,严格划分士家等级。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在制定氏族志的时候说过:“凡此定姓、族者皆列具由来,直拟姓、族以呈闻,朕当决姓、族之首末,……于是升降区别矣。”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皇族只能与同族八姓门阀以及汉族山东四姓联姻,这样的氏族通婚政策完全出于封建政权的需要。严划姓氏是为了崇尚士族血统。据《新唐书•柳冲传》所记:“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当时,山东士族崔、卢、王、郑起家于东汉末年的经学世家,号称大姓。
  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旨在树立关陇新门阀,压抑山东士族。贞观十二年正月《氏族志》颁行天下,共收氏族293姓,1651家,分为上、中、下三则,每则又分上、中、下三等,共计九品。正如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所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治以郡望自矜。唐宋重进士科,士皆投牒就试,无流品之分。而唐世犹尚氏族,奉敕第其甲乙,勒为成书。”
  《氏族志》是官修的姓氏谱系,为士族大姓高贵门阀的谱,而庶族小姓不入士流。历代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攀龙附凤,杜撰身世,侧身士流。这种风气从魏晋开始,直至唐代,依然未息。
  唐代林一编纂的《元和姓纂》十八卷,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故名。这部姓氏手册先列皇族李氏,其余姓氏按照唐韵二百零六部的顺序排列。每韵之内,以大姓为首。每姓各载受氏始祖之源及诸家分支谱系,尤其详细地列举了唐人姓氏。因此,它成了一部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
  宋代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中经常引用《元和姓纂》的原文,但原书已散佚,这本《元和姓纂》乃是清代孙星衍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的。
  近千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百家姓》,据说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一老儒师编撰的。目前我们还能看到元代至顺年间(约1330年)刻本《事林广记》中收录的《百家世姓蒙古文》就是用八思作八字注音的《百家姓》。人们通常以为《百家姓》只有一百家,其实不然,“百家”中泛指多数。最早的《百家姓》版收有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来几经增补,现存的版本共收五百零四个姓氏,其中单字姓四百四十四个,双字姓六十个。《百家姓》的明、清刻本,图文并茂。每页上方有图,画些名人,标上姓名,注明郡望(望族的籍贯);下方把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开头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念起来琅琅上口,象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久远,成为几百年间著名的童蒙课本。
  宋朝皇帝姓赵,于是《百家姓》以“赵”姓开头,表示“为尊国姓也”。其次为吴越王钱之姓,以下第三至第八为后妃之姓。《百家姓》的排列次序,也反映了宋朝初年几大家族的权力分配情况。
  到明朝初年,洪武年间(约1380年)吴沈根据全国户口黄册编纂了一本《千家姓》,收集了一千九百六十八个姓氏,以“朱”字开头,因为明代皇帝姓朱。此书已散失,世间流传仍为《百家姓》。
  清康熙年间(约1700年前后)又编撰了《御制百家姓》,由于不收皇帝的满族姓氏(爱新觉罗),就以“孔”姓开头。这是因为清王朝提倡“尊孔读经”的缘故。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统治下,非常讲究封建家族的血统关系。无论是什么朝代,无论是什么地区,豪门大姓有权有势,贫民杂姓则无依无靠。鲁迅先生名著《阿Q正传》中的阿Q不敢说自己是姓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文章来源:《梁氏人文》(梁德新编著,2014年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梁氏网站

GMT+8, 2024-11-23 08:36 , Processed in 0.06090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